[动物百科]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拉丁学名:Scolopendra galapagoensis),身长30-40厘米,最大者可达到44-46厘米。虎脚巨人,长相很类似于海南间脚蜈蚣,已知蜈蚣中体长暂时排名第一,体形粗壮。 生有毒腺
橡皮鱼一般指绿鳍马面鲀。
绿鳍马面鲀(学名: Thamnaconus modestus)是单角鲀科、马面鲀属鱼类。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2-29厘米。体长为体高的2.7-3.4倍,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9~3.8倍。体重40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大部分或几乎全部在口裂水平线之下。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体侧具不规则暗色斑块。第二背鳍、臀鳍、尾鳍和胸鳍绿色。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绿鳍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杂食性,主要摄食挠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生物,并兼食软体动物及底栖生物。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沿海。
1、形态特征
背鳍Ⅱ,37-39;臀鳍34-36;胸鳍13-16;尾鳍1+10+1。
体长为体高2.7-3.4倍,为头长3.3-3.8倍。头长为吻长1.2-1.5倍,为眼径3.5-5.4倍。
体稍延长,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2.9-3.8倍。尾柄稍延长,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5-2.5倍。头较长大,背缘斜直或稍凹人,腹缘斜直或在前部稍凹人,侧视近三角形。吻长大,尖突。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圆突,约等于或稍大于眼径。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唇较厚。鳃孔稍大,斜裂,位于眼后半部下方,鳃孔位较低,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在口裂水平线之下。
鳞细小,每一鳞的基板上有不少细长鳞棘;排成2行以上。头部鳞棘排成多行;躯干背部鳞的基板多为长椭圆形,鳞棘多行,多整齐地偏布于鳞的一侧;躯干腹部鳞的基板略圆,部分鳞棘作单行排列;尾部鳞小,鳞棘2行或单行,棘数少。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较长大,位于眼后半部上方,前缘具2行倒棘,后侧缘各具1行倒棘,棘尖向下或向外,每侧约24-26枚棘,头长为第一鳍棘长1.4-2.1倍,棘长为眼径1.9-3.0倍;第二鳍棘短小,紧贴在第一鳍棘后侧,常隐于皮膜下。第二背鳍延长,起点在肛门上方,前部鳍条高起,以第九至第十二鳍条最长,头长为最长鳍条1.6-1.9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五至第七鳍条下方,前部鳍条也高起,头长为最长鳍条1.6-2.1倍。胸鳍短圆形,侧位。腹鳍合为1短棘,由2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不能活动。尾鳍圆形。
体蓝灰色。成鱼体上斑纹不明显,第一背鳍灰褐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及尾鳍绿色。
2、生活习性
绿鳍马面鲀是外海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东海的马面鲀类常以本种为主,产量甚高,上海市场上也以绿鳍马面鲀为主,杂有不少黄鳍马面鲀。喜集群,在越冬及产卵期间有明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杂食性,主要摄食挠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生物,并兼食软体动物及底栖生物。
3、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台湾沿海。
4、繁殖方式
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黏性。一般体长180-280毫米。渔期以3-4月的越冬和产卵前期的渔群最为密集,形成渔发旺汛。
[动物百科]红翅绿鸠(学名:Treron sieboldii)是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一种中型鸟类,体长约28-33厘米,体重约200-340克。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
[动物百科]毛毛虫会变成蝴蝶;是因为毛毛虫属于蝴蝶的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之后生长到一定阶段结茧成蛹,最后就会变成蝴蝶。 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毛毛虫的幼虫会通过不断进食树叶发育成长。蜕
[动物百科]牛一共有 四个胃 ,分别是: 瘤胃、瓣胃、网胃和皱胃 ,其各自作用分别为 1.瘤胃-食物进入到瘤胃之中,瘤胃会暂时将这些食物储存起来,并慢慢发酵。 2.网胃-瘤胃中一部分会反刍到口腔中